與世隔絕的山林部落-大禮部落
大禮部落的其中一戶人家,站在民宿往下俯瞰。
你可知道在太魯閣國家公園的山上仍然住著一群與世隔絕的太魯閣族?大禮大同部落曾經是兩個聚落,在大禮部落還看得到學校的遺跡,以前還有雜貨店,而現在的大禮部落總共有九戶人家,大部份的人都搬往山下,因為交通的不便,村落慢慢落沒,相較於其他熱門打卡郊山或是原民部落,鮮少人知道這裡。
而這次我們住的民宿主人則是堅持在這裡蓋鐵皮屋民宿,提供給山友們一個舒適的健走休憩站。
趁著二二八連假,從太魯閣遊客中心開始這次的行程,到大禮村落接近四公里的路程,得卡倫步道+大禮步道+砂卡檔步道,2.8公里海拔上升800公尺,接著0.8公里再一路平路和下坡。
兩天一夜的路程,住山中民宿,提供早餐和晚餐,其實行李可以不用這麼大包 但我就把這條路線想成去登山時的裝備,什麼都帶了除了帳棚睡袋,揹了70L的大包包,裡面塞了兩人份的行李是打算上山時的負重訓練。
已經一陣子沒有上山的我,揹起背包慢慢走。
面對一路陡上的階梯,其實心裡還是很不安,已經一年更應該說兩年沒有爬山和重量訓練了,不知道還能不能撐得起來,一開始就以稍稍落後隊伍的緩慢步伐一階一階爬升,慢慢適應重量和調整呼吸,因為走得慢所以呼吸很快就抓到自己的節奏,雨水也跟了過來湊熱鬧,身體狀態是好的,最後跟上隊伍一起抵達「赫赫斯萣」。
今晚住的民宿。
民宿的狗狗。
民宿的大通舖比想像中溫暖又乾淨,不是又濕又臭的睡袋,取而代之的是柔軟的睡墊和棉被,把盥洗用具準備好還能洗一場熱水澡,晚上還有太陽能發電的電燈,這裡根本是山友的天堂。❤️
民宿的大通舖,每一件棉背都有可愛的圖案XD。
遺世的大禮教堂,這裡曾經是聚落的信仰中心,座落在山林間。
教堂外的空地常常有山友直接在此紮營,享受山中的寧靜與美好。
晚餐是太魯閣族式的合菜,每一道菜都有「馬告」調味,那是一種像東南亞菜色的香料,很珍貴,但味道讓我為之退卻...哈哈。
今日晚餐。
我們實在很幸運,在我們嚮導的貼心之下備受禮遇(PS我們嚮導TOMI大概是台灣最帥的年輕男人),宵夜還有民宿主人的烤山豬肉,嚮導親自下廚的韓式炸雞,咖啡,太美味了....大家圍爐玩狼人殺,伴隨著雨水打在屋頂的聲音,一個晚上就這麼過了,但男生們仍然在爲剛剛狼人殺的每一個步驟進行剖析斯與檢討。
在山上還可以吃到韓式炸雞,太高級的享受了。
原本晚上的生態夜觀和BBQ因雨而取消,民宿主人仍然烤山豬肉給我們當宵夜。
半夜雨停了,還有超美的夜景和星空!!
隔天早晨用完早餐,站在民宿前眺望山谷,在四周都環繞山林的木板凳上喝一杯咖啡,舒服又悠閒。
左/馬告的花。
右/馬告的葉子,搓揉後會有香料的香味。
接著揹輕裝前往大同部落,來回13k,緩坡向上,逼自己跟上Tomi又大又快的步伐,訓練自己的速度走得又急又喘,但也漸漸進入狀況,去程走了兩小時多,抵達時肚子已經咕嚕咕嚕發出聲響。
這次因為我們的人數多,考量每個人的體力狀況和時間,因此沒有上立霧山,下次二訪時可到觀景台看日出。
TOMI走得輕鬆愜意,像在散步XD。
大禮到大同之間的道路較為和緩,但TOMI反而一直加速。
大同人家的後院有著紀念碑,紀念日治時代犧牲的烈士,聽著這戶人家的耆老講起以前受日本人軍式管理的殘暴,一段悲壯的歷史,由這個長滿青苔的紀念碑記載著。這戶人家的壯丁也是電影 賽德克巴萊 的演員之一喔!
耆老跟我們解說當年歷史的神情,指著遠方說他們要從那頭山走過來,很難想像曾經這麼多村落在這裡,現大多已雜草叢生。
荒廢的車子。
賽德克巴萊的演員之一XDD。
大同部落旁有一處小山坡,山坡上佇立著十字架,這是村民禱告的地方,我們爬上小山坡往下俯看,坐在大片的綠地上休息,心曠神怡。
山坡上往下拍,藍天白雲和綠地,太美了。
回程夥伴們直接叫了山中Uber,鐵牛車載了滿滿一車的人回到大禮部落,而我們步行隨後跟上,應該說飛快的回到大禮部落,因為我肚子餓到發慌,只想趕快吃東西,只走了1小時20分即抵達,吃了同伴手工搗的麻糬,還有香噴噴的烤牛肉啊。
大同和大禮部落之間的往來交通工具就是靠這個鐵牛車。
回程的同伴們決定搭上山中Uber回大禮(山中Uber可不是隨便的路人都可以搭,完全是靠關係XD)
沒有前來大同部落的夥伴就在民宿搗麻糬。
Tomi請民宿主人幫我們準備的烤牛排!!我們真是一群幸福的孩子。
大雨隨後跟著落下,為了搶時間我們即刻啟程。我算是一個沒有特別在訓練但滿會走山路的人,每次到不同的山,不管路多難走,幾乎都可以用跑的下山。這也是我出社會後才漸漸發覺原來我有這個特殊才能(哈),原來不是每個人都有辦法這樣走。
回程對M來說相對負擔重,所以我陪著M慢慢走下山,雨水打的身體很冷,每踩一步都是泥濘,抵達登山口時全身狼狽。
我們這次住的民宿,在上山前聽到房價時,第一時間還在想說這間民宿比起其他山屋費用也太高了? 等到上山後,才為自己出發前總想著房價高而感到慚愧。
在路上,我們遇到三位原住民小孩子年紀大約國小一二年級到國小六年級左右,一路嘻鬧上山,旁邊跟著一位年輕原住民姐姐,姐姐的體力顯然落後孩子們一些,一手拿著樹枝做成的拐杖在半路休息。我緩慢的從旁邊經過,繼續往上爬。
到山上後,我才知道他是民宿老闆娘和她的三位小孩。
這裡完全沒有對外交通,要上山全都是爬上山的,物資用品都是老闆慢慢揹上山,唯一的運送物資的交通方式是流籠,老闆需先幫流籠老闆做工才能拿到優惠價一趟6000元,若沒幫流籠老闆做工,正常一趟要一萬元。
所以你能想像,這間用鐵皮屋搭起來外表簡單的民宿,是老闆一草一木慢慢蓋起來,材料費加上人力和交通流籠費,這棟鐵皮屋花了台幣300萬才建造起來。 很難想像這樣的環境裡,設備比起其他山屋都還要齊全,有熱水澡,有電力(太陽能板),有冰箱,有溫暖的棉背等等,這些東西得來不易,民宿老闆熱愛這裡的一切,提供給山友舒適的空間,這裡的房價一點都不高。
已經很久沒有跟朋友們一起出遊,這次爬山也認識好多新朋友,彷彿又身心洗滌一次,回來後又是全新的自己。這真是我這一兩個月來最開心的一天了。
Ps.一定要帶拖鞋,踩完泥濘的下山後能換上拖鞋穿是最舒爽的一件事了。
-----
Ps.這個行程很棒,但裡頭的變因很多(天氣、食宿、休息點順序、秘境帶路等等)若要達到很棒的體驗,我覺得嚮導真的非常重要,我大推嚮導Tomi,他是歷史老師背景,對於文化歷史相當有研究,而且深耕這條路線已久,如果想要走這條路線需要嚮導,可私訊我喔!
==========================
如果大家喜歡我的旅遊和生活故事,想知道更多,歡迎追蹤我的粉絲頁和IG哦!
FACEBOOK粉絲頁:阿丸下山
IG:kelly6281449